云鑼,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。常用于民間音樂、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,流行于內蒙古、云南和漢族廣大地區(qū)。你知道云鑼的歷史嗎?陜西威風鑼鼓廠家來給你解答!
云鑼,出現(xiàn)于元代,是蒙古、滿、納西、白、彝、藏、漢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。古名云轍,又名云璈,民間又稱九音鑼。藏族又稱丁冬、丁當。
《元史·禮樂志》記載:“云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,同一木架,下有長柄,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?!钡珡纳轿饔罉饭俚脑诋嬁磥?,元代每架云鑼所用的小鑼,還不限于十三個,也有用十個,和十四個的。
明清以來,長期普遍流行的一種云鑼,全付由十個小鑼組成。但偶然也有例外,如清初曾有過全付用二十四個的云鑼,較后在福建又曾有過全付十四個的云鑼。
云鑼由鑼體、鑼架和鑼棰組成。云鑼由大小相同,而厚度,音高存在區(qū)別的若干銅制小鑼組成。這些小鑼以音樂次序懸掛于木架上,每一個小鑼都由3根繩吊在木架的方框中。
云鑼的演奏方法與中國鑼類似,用小槌擊奏,其常見編制為十個一組,也有十四個一組和二十四個一組的大型云鑼。
傳統(tǒng)云鑼多由十面小鑼組成。鑼面無臍,邊緣被垂直于鑼面的鑼沿所固定,鑼邊鉆有小孔,用繩系于裝著木格的特制木架上,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鑼(名“高工鑼”)不常用,故民間又稱“九音鑼”。小鑼大小相同,面徑均為8厘米,因厚薄有別,故能發(fā)出高低不同的音響。
組成全付云鑼的小鑼,大小一樣而厚薄不同,有固定音高。按音的高低,裝在一個木架上,下端有柄,每一個小鑼用三根繩子系住,空懸于若干木框之間。
解放前,云鑼經(jīng)常用于“行樂”和“坐樂”。在“行樂”中,演奏者左手持架柄,右手用木槌,邊行邊擊。在這樣的演奏條件下,為了便于執(zhí)持,鑼數(shù)不宜增多,通常只有十個。在“坐樂”中,鑼數(shù)就可以增多。
例如西安鼓樂中的雙云鑼,由兩架云鑼合成一付,架無柄,兩架中間相連,演奏時,直立在桌上,象兩扇屏風,用雙組敲擊。
鑼體銅制圓形,鑼面凸起,平坦無臍或稍有弧度,鑼邊與眾不同,除垂直于鑼面外,并與鑼面呈平行向外伸延,有一圈平面鑼邊。
在平面鑼邊上鉆有三或四個鑼孔,穿以絲線,按其音位排列懸掛于鑼架木格中。
《清史稿》記載,云鑼用于御前儀仗之樂、祀先蠶樂章、丹陛大樂、中和清樂、導引樂、鐃歌及撓歌清樂、凱歌、慶神歡樂、賜宴樂、蒙古樂、班禪之樂(稱為蒼清)。
云鑼屬于金屬體鳴樂器族內的變音打擊樂器類,音色清澈、圓潤、悅耳、余音持久,但音量不大,在大型民族樂隊中較為常用。
想要找靠譜的云鑼廠家,就找陜西威風鑼鼓,歡迎來電咨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