鑼鼓藝術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,它分布廣泛,在河北、天津、山西、上海、河南、湖北、山西等地都有流傳。雖然各地所用樂器不盡相同,但大都以鑼、鼓、鐃、鈸等大音量打擊樂器為主,節(jié)奏激越鮮明,演出場面壯觀,藝術風格以氣勢磅礴、威武熱烈見長,主要在各種民間吉慶、典禮場合演奏。
太原鑼鼓由有著悠久歷史的社鼓演變傳承而來,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晉中、呂梁部分地區(qū)。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,最早形成大約在南宋寧宗年間。

威風鑼鼓現(xiàn)存有名的套曲7套,常用曲牌五十余首,其中最有名的曲牌包括【流水】、【雙一二五】、【牛斗虎】、【狗相咬】、【旋風镲】、【水龍吟】等。表演中擊鼓動作異常豐富,有“打鼓心”、“磕鼓邊”、“舞鼓花”、“磨鼓釘”、“擊鼓楗”等多種技巧。擊镲技巧在山西鑼鼓中號稱“三絕技巧”之一,有許多令人驚嘆的表現(xiàn),擊镲絕技“拋擊”即其一例。表演者將镲拋向空中數(shù)米,然后飛速旋轉著落下,表演者順勢穩(wěn)穩(wěn)接住,表演節(jié)奏絲毫不誤。這種高難度技巧,目前已瀕臨失傳。
威風鑼鼓主要應用于民俗社火和祝賀慶典,是當?shù)孛癖娚鐣畹闹匾M成部分,為山西傳統(tǒng)民俗和民間音樂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材料。目前,太原鑼鼓的表演曲牌不到七套鼓曲的十分之一,且重形式而輕音樂內(nèi)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