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于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(tǒng)打擊樂,批入選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由于它擊奏多姿、威武雄壯,故稱“威風鑼鼓”。每逢過年過節(jié)、喜慶豐收、集會游行,便會出現(xiàn)在民間。威風鑼鼓是古老的傳統(tǒng)民間藝術形式,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于堯、舜時代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。威風鑼鼓古樸典雅、純正健美,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,是中國鼓樂的經(jīng)典,具有形態(tài)、音響、樂曲、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征。在歷史的發(fā)展中,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,終于發(fā)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,慷慨激昂,粗獷豪放,威武雄壯的“天下..鼓”。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、鼓、鐃、镲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(tǒng)打擊樂藝術形式。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(qū),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、洪洞縣、汾西縣等地流傳.廣。由于其鼓聲如雷,鈸音清脆,鑼鳴鏜鏜,威風凜凜,所以叫做威風鑼鼓。
2006年5月20日,晉南威風鑼鼓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列入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一.歷史起源
1.起源
威風鑼鼓演奏始于堯、舜時代,帝堯?qū)蓚€女兒娥皇、女英許配給舜作妻子,從二女便以夫舜所在萬安村為婆家,以父堯所在羊獬村為娘家。每年農(nóng)歷四月初八,娥皇、女英回娘家時,萬安村部落民敲鑼打鼓送行,羊獬村部落民敲鑼打鼓迎接。這種儀式經(jīng)過數(shù)千年流傳,演變成今天的威風鑼鼓。在臨汾地區(qū),大的村子幾乎都有威風鑼鼓隊,大的鑼鼓隊多達上百人。
晉南威風鑼鼓臨汾市古為堯都,世稱平陽,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發(fā)祥地之一。威風鑼鼓作為傳統(tǒng)鑼鼓藝術的一個品類,在臨汾市不僅有長遠的歷史淵源,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。威風鑼鼓.早的名稱為“鑼鼓”,俗稱“家伙”,發(fā)源地是汾霍洪三縣交界的下團柏村,主要分布在臨汾市區(qū)及霍州、洪洞、汾西等縣。在漫長的發(fā)展過程中,威風鑼鼓汲取不同時代的藝術精華,使自身漸趨完美。威風鑼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,一種是挎鼓表演,平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;另一種表演形式是架子鼓,這種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縣,表演時隊形變化較少,行進中邊走邊打。由于傳承的變化和地域的差異,威風鑼鼓形成了河東、河西兩個流派。
2.發(fā)展
新中國成立后,威風鑼鼓有了很大發(fā)展,演奏人數(shù)增加到數(shù)十人甚至數(shù)百人,樂器配置仍是鑼.多,鼓次之,鈸又次之,鐃.少,大體為14、8、6、4之比例。演奏形式基本是鑼與鐃、鈸的相互交替,鼓從中起聯(lián)結作用。表演時,演奏隊伍列成方陣、圓陣或梅花陣等圖形,鼓手身挎扁鼓,兩只鼓槌頭上嵌紅綜,在擊鉸的空隙可使出“單挽花”、“雙挽花”、“交替挽花”和“拋鼓槌”的絕技。鑼手則緊握中間和兩頭均嵌有紅綜毛的木槌,繞槌或拋槌擊鑼。到高潮時,拍鈸者便將鈸舉過頭項,相擊后翻腕45度,再擊再翻腕,使鈸不停轉(zhuǎn)動。鈸碗后所飾紅、黃綢布不斷飄飛,與嵌紅纓的鑼槌、鼓槌緊相呼應,甚為壯觀。所穿服裝不追求細小裝飾,而注重大片色彩,以形成總體隊伍的塊狀組合。
1988年霍縣(今霍州市)300人的威風鑼鼓隊在北京為首屆全國農(nóng)民運動會開幕式進行了精彩表演。
1989年臨汾地區(qū)的威風鑼鼓隊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國慶40周年文藝表演——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大型文藝節(jié)目《我愛你,中國》的拍攝。
1990年由410人組成的威風鑼鼓隊,在北京舉行的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首先登場獻藝。它陣容宏偉,隊列整齊,成風凜凜,氣勢磅礴,展示了中華兒女頂天立地、威武雄壯、不屈不撓、英勇頑強的民族性格。
二.音樂本體
1.曲牌種類
鑼鼓曲牌,俗稱“鑼鼓經(jīng)”或“鑼鼓單子”。流傳的威風鑼鼓曲牌豐富,據(jù)1990年12月調(diào)查記譜有44種,同名曲牌,因流行區(qū)域有別,敲法各異。如《十樣景》有6種之多,《風攪雪》有4種之多。
有借歷史故事表現(xiàn)古戰(zhàn)場激烈氣氛,反映人民勇敢、豪邁氣魄和戰(zhàn)勝困難的精神的,如《單刀赴會》、《二仙攀道》、《三戰(zhàn)呂布》、《五馬破曹》、《六出祁山》、《七擒孟獲》、《下河東》、《金沙灘》、《唐王點兵》等;有借動物、花草、自然現(xiàn)象反映人們熱愛大自然,熱愛生活情懷的,如《二龍戲珠》、《獅子滾繡球》、《老虎下山》、《鴨子販蛋》、《狗咬陣》、《風攪雪》、《廈坡里滾核桃》、《小茴香》、《刺帶花》、《亂插花》、《銀扭絲》、《亂撕麻》等;有以鑼鼓點數(shù)字和曲牌順序,反映當?shù)厝藗兇竞裰彼?,樸實無華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美德的,如《起點子》、《三點子》、《四點子》、《五點子》、《六點子》、《七剎子》、《八牌子》、《九槌子》、《十二牌》等。
2.表演編制
威風鑼鼓的編制,包括樂器配備比例和隊伍組建。樂器配備,通常一個扁鼓配二至三個鑼;鉊鈸比鼓少些。鐃鈸比鋁鈸少些。如百人鑼鼓隊,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(有的還另外配有三至五個大架子鼓);鋁鈸十八副,鐃鈸十二副,鑼四十八面。這個比例,也不是絕對的,主要根據(jù)樂器體積及音量大小而定,達到聲部協(xié)調(diào),音響和諧為目的。每個聲部的人數(shù),必須配成偶數(shù),以便排列隊形。
鑼鼓隊的編制,不強求一律,規(guī)??纱罂尚。爢T可多可少。一般來說,少則四十人,多則百人為宜。特殊情況。亦可組成數(shù)百人大型鑼鼓隊或在舞臺上表演的二、三十人的微型鑼鼓隊。因此,應視實際情況和需要而定。不論大型或小型,每個隊都必須有一名指揮員。隊員男女均可,但應有選拔,有一定音樂基礎的更好。要根據(jù)演奏需要,在排練以前,將隊員按個頭高低分成大、中、小三類,以便配備樂器,劃分聲部。為利于排列隊形,大個頭拍鋁鈸和鐃鈸,中等個頭擊鼓,小個頭打鑼,如果女隊員占多數(shù),可以全部打鑼。
3.技巧形式
威風鑼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,一種是挎鼓表演,平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;另一種表演形式是架子鼓,這種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縣,表演時隊形變化較少,行進中邊走邊打。表演技巧有鼓技、鑼花、鐃花、鈸花、槌花及整體隊列造形等,并因地域不同有南河、北河、南山、西山多種表演流派。
隊員在演奏時,講究陣容變化和姿勢造型。鼓手有“左右開弓”、“馬步?jīng)_擊”、“穿插對打”、“開合斗打”;鑼手有“反扣前沖”、“回扣后弓”;鐃鈸手有“大镲高翻”、“胸前空翻”,還有“單翻”、“雙翻”、“斜叉”、“正叉”等,鑼镲如刀劍飛舞,隊員如士卒沖殺,鼓鑼镲花綴彩帶上下翻飛,盲瞽路遇也會止步。
4.曲樂組成
樂曲由四個部分組成:
1、在雄壯嘹亮的引子后,展現(xiàn)了一幅熱情歡欣、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,旋律跳蕩,節(jié)奏明快,情緒熱烈;尤其是.后的鑼鼓段,以浙江吹打中音色豐富的十面鑼為主奏樂器,情緒更為歡騰、高漲。
2、以吹管樂器富有號召性的音調(diào)開始,轉(zhuǎn)入弦樂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,表現(xiàn)了人們內(nèi)心的喜悅,然后笛子與彈撥樂器以較快節(jié)奏和跳躍旋律,抒發(fā)了人們在勞動時的歡快心情。
3、再現(xiàn)了..部分的旋律后,笛子以明亮的音樂和散板旋律,展現(xiàn)出優(yōu)美如畫的田園景色,云鑼則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,猶如陽光下的水庫粼波。
4、全曲的高潮部分,表現(xiàn)歡慶豐收的宏偉場面,一開始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器,并借鑒其“火炮”點子加以發(fā)揮,氣勢磅礴,在變化再現(xiàn)了..部分旋律后,打擊樂隊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擅長表現(xiàn)緊張、急促、激烈場面的“急急風”、“馬腿”和蘇南吹打中的“螺螄結頂”點子加以發(fā)展,構成了第三段的鑼鼓,樂曲在快速強烈的全奏中結束。樂曲中段慢板部分,運用左手滑、按、吟、揉等技法,結合在傳統(tǒng)箏曲的韻律上,更具可聽性,為大眾所歡迎。
三.藝術特征
威風鑼鼓突出表現(xiàn)在一個“威”字上。演奏起來,氣勢磅礴,慷慨激昂,粗獷豪放,威武雄壯。音響剛?cè)嵯酀?。跌宕起伏,時而纏綿婉轉(zhuǎn),曲折悠揚,象山間小溪,潺潺流水;時而緊鑼密鼓,攪地蕩天,似虎嘯雷鳴,聲震長空。曲牌結構,嚴謹流暢,悅耳動聽,雅俗共賞。樂器音域?qū)拸V。聲若洪鐘,深沉渾厚,剛中有柔。表演擊奏多姿,形體健美,隊形變化,繁而不亂,各種技巧交替施展。再加槌纓、鈸飾和鮮艷奪目的服裝,呈現(xiàn)著花團錦簇、五彩繽紛的誘人景色。這個特點,概括為:“融服飾、舞姿、音響、技巧、隊形于一體,集粗獷、剽悍、倔強、好勝、風度于一身?!?/span>
..,音響威風。看威風鑼鼓,在未見其形時,早聞其聲廠,而且如雷貫耳,非同凡響。其實它所使用的樂器很單純,只有鼓、鑼、鐃、鈸四件。傳統(tǒng)配置比例是鼓2鑼8鐃4鈸2。現(xiàn)今人數(shù)擴大,加大了鼓和鑼的比例,使音響更加突出。演奏方法是鼓指揮,鑼主奏,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,交替對奏。樂句處理多以“句句雙”出現(xiàn)。上百面鼓,幾百面鑼,成百付鐃鈸,共鳴齊奏,音響如天地轟鳴,使人感受到當年李世民領兵征戰(zhàn)的威風。由于節(jié)奏變化多樣,有2/4 3/4 4/4, 還有 3/8 5/8出現(xiàn),因而呈現(xiàn)多種色彩,讓人感覺到趣味無窮,宏亮而不單調(diào),剛勁而含有柔美。
第二,曲式威風。威風鑼鼓的曲牌,既獨立成章,又聯(lián)綴成套。其多段體套曲一般分“帽頭”“主體”“收尾”三個部份。曲式、句式、節(jié)奏多為行進式;曲牌名稱亦大多從軍事而來:“單刀赴會”、“三戰(zhàn)呂布”、“四面埋伏”、“五馬破曹”、“六出祁山”、“七擒孟獲”等,演奏多從“擂鼓”開始,起伏相間,張弛結合,但又不離氣勢雄宏的主題,造成一種刀光劍影,兵刃相交的戰(zhàn)場意境。
第三,場面威風。威風鑼鼓的演奏多到幾百人,一律古代士卒裝束,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(zhàn)陣,前后進退,左右開合;一忽而風卷殘云,一忽而雨打枯葉;分開的象八卦,云集陰陽雙合。那場面實在驚人,也著實感人。
第四,舞姿威風,隊員在表演時,結合鼓點節(jié)奏場面變化,作出種種舞姿身段。鼓手有“左右開弓”、“馬步?jīng)_擊”、“穿插對打”、“開合斗打”;鑼手有“反扣前沖”、“回扣后弓”;鐃鈸手有“大镲高翻”、“胸前空翻”,還有“單翻”、“雙翻”、“斜叉”、“正叉”等,鼓鑼镲在這里也變成刀槍劍,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,威武雄壯,一股殺氣,“舞”成了“武”。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“鼓花”、“鑼花”、“鐃花”,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,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,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,“武”又成了“舞”。
四.相關用途
配合身段動作戲曲表演程式性的規(guī)范動作,稱為“身段”。角色的上下場勢,和在場上的動作表演,都要依照腳色行當,人物身份、性格、感情、行動和其所處的規(guī)定情景,需要用不同的鑼鼓點子給予配合,以幫助表現(xiàn)身段動作的規(guī)整性和情節(jié)、情緒上的連貫性。
引導和結束,唱腔戲曲中各種人物的唱腔,其開始之前和收住之后,或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銜接、變換,需用鑼鼓點子作為起止和交代,鑼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類別和歌唱速度等作用。
伴奏念白、加強語氣戲曲的念白與吟誦詩句、引子,都是有韻律的。在一段念白的開始與結束,或大段念白,律句、偶句之間,或從念白過渡到唱腔時,都常用鑼鼓穿插,用以承前啟后,點明句逗,劃分段落,從而加強節(jié)奏感,烘托語氣、語勢上的輕重緩急、抑揚頓挫,輔助表現(xiàn)喜怒哀樂等感情。
烘托氣氛、渲染情緒戲曲中戲劇氣氛、情緒、環(huán)境、情景,常需要借助于樂隊伴奏的配合渲染。當管弦之聲不足以表現(xiàn)時,鑼鼓便發(fā)揮它特定的作用。另外,鑼鼓有時也兼作一些音響效果,如表示風雨雷電的各種自然現(xiàn)象,這也是傳統(tǒng)戲曲中的一種借助手段。
五.傳承意義
晉南威風鑼鼓被譽為“ 天下..鼓” ,在得到眾人青睞的同時兼具多種社會功能,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特點,氣勢磅礴,慷慨激昂,粗獷豪放,威武雄壯。曲牌演奏所表現(xiàn)的主題大多為借物言志、托物寄情的歌頌人民生活的片段,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眾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、事象、聲音以及當下的情趣通過鑼鼓表演藝術通俗形象的記錄下來,奏響了人們的心聲,引發(fā)了高度的共鳴。作為傳統(tǒng)民間藝術的佼佼者,威風鑼鼓融音樂、舞蹈、技藝于一體,具有極高的審美性和藝術價值。
時代賦于威風鑼鼓以幸運,在本世紀八十年代末,短短幾年內(nèi),多次參加全省、全國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。大大促進了威風鑼鼓的改革與發(fā)展,達到了質(zhì)的飛躍,演進成今日的嶄新面貌。它三次進京表演,名聲大噪。一次是1988年在全國首屆農(nóng)民運動會上,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,慶祝國慶四十周年專題文藝晚會《我愛你——中國》的錄相表演,再一次,則是1990年,在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上。三次表演,震驚了首都,震驚了全國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。威風鑼鼓一舉成為代表中華民族聲威的藝術形式。中外文化名人和新聞工作者紛紛撰稿評論,贊譽威風鑼鼓是“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的優(yōu)秀文化遺產(chǎn)”,是“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樂”,是“黃河之魂”、“驚世之寶”、“中華..鼓”、“天下..鼓”。
威風鑼鼓融音樂節(jié)奏、舞蹈、技巧于一體,表演者強悍矯健的身姿、粗獷豪放的風格、朝氣蓬勃的氣勢,體現(xiàn)了黃土高原北方漢子豪邁奔放的性格。是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寶庫中的精品,多次在國內(nèi)外大型慶典活動中亮相獲獎,震撼了世界。威風鑼鼓的歷史傳承、表現(xiàn)內(nèi)容和表演形式,是歷史學、社會學、民俗學、美學等學科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。其歷史演變的軌跡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的發(fā)展歷程;其藝術形式的發(fā)展,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團結和諧的理想追求。
長期以來,“威風鑼鼓”在當?shù)囟即笫軞g迎,它的使用范圍也由過去僅限于本族內(nèi)祭祀、懷念先祖的活動,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、節(jié)日慶典中,有時冬閑下來,人們也要興高采烈地打起鑼敲起鼓,以慶豐收。因此,“威風鑼鼓”成為人們?nèi)找嬖鲩L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眾文化形式,不僅本村本屯,有時外鄉(xiāng)外埠也來邀請參加喜慶、禮俗活動,對該村(屯)乃至柳州地區(qū)的精神文明建設,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,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(zhì),促進人們?nèi)姘l(fā)展,構建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,將產(chǎn)生重要的作用。1988年以來,山西的威風鑼鼓從農(nóng)運會到亞運會,從省城的民間藝術節(jié)到天安門廣場的四十周年大慶,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間藝術的威風,譽享全國,聲聞世界。